第五個常見的法文發音問題是以送氣與否理解清濁音的分別。
清音與濁音
法文的發音有分清音和濁音之分,這一般用來區分輔音的發音特點。清音和濁音的英譯和法譯分別是:unvoiced and voice,以及 non voisé et voisé——所謂的 voiced 或 voisé(「有聲」)指的其實是有聲帶振動的聲音,相反的 unvoiced 和 non voisé 就是沒有聲帶振動的聲音。
感受一下清濁音的分別:清輔音 [s] vs 濁輔音 [z]
[s] 音是「無聲」的清音,而 [z] 音是「有聲」的濁音,能明顯聽到聲帶的振動(可以用手按著下巴和喉嚨感受)。
法文的六對清濁音及練習
法文有六對清濁音特別困擾學習者。它們是:
清音 | 濁音 |
[s] ![]() | [z] ![]() |
[f] ![]() | [v] ![]() |
[ʃ] ![]() | [ʒ] ![]() |
[p] ![]() | [b] ![]() |
[t] ![]() | [d] ![]() |
[k] ![]() | [g] ![]() |
發音的時候,這六對清濁音的舌頭位置、口型完全一樣,唯一的分別是聲帶振動與否。換言之,借用英文送氣與否的發音習慣(例如:[t] 是發音時有氣噴出,[d] 則沒有)來理解法文清濁音的分別是注定失敗的。
事實上,清濁音是華語母語學習者的常見盲區。因為母語中沒有濁音,我們的聽覺對聲帶振動並不敏感。即便是學習多年的英文,不少人也未能清楚分辨清濁音如 [s] 和 [v] 。 到學習法文時把問題延續,也不意外。
如想改善這個問題,可以先從聆聽比較簡單的清濁音對(個人推薦 [s] 和 [z])開始,讓耳朵習慣聲帶振動的聲音,慢慢再到更難的。大致能聽出聲帶振動後,可以再依樣由淺入深練習,以清濁音來回轉換的方式令聲帶習慣振動。
甚麼時候送氣?
有人可能會問:為甚麼有時還是能聽到法文有送氣的音?
他沒有聽錯,這並不是因為清音送氣而濁音不。清音的送氣現象一般見於兩個情況,一是清音在詞尾,譬如 crêpe (e 不發音,p 發音,可參考詞末發音規則的文章:傳送門),或是清音在輔音群中,譬如 sucre
的 cr 和 place
的 pl。如果你還是不肯定要不要送氣,那麼我的建議是不要送氣——永遠不送氣的法文,較在不對的地方送氣的法文,聽起來自然得多。